“我们在工地干活,活儿都完工了,工资一直拖欠不给,法律援助能不能帮我们解决?”
“我想咨询一下,工伤事故能不能申请法律援助”………这是荥阳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窗口每天的工作实况。年末岁尾,是欠薪问题的高发期,也是讨薪维权的关键期。每天都有着不同法律需求的群众前来咨询。答疑解惑,宣传普及与农民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,引导其依法维权、理性维权,是援助中心每名工作人员的必修课。
维护权益 普法先行
做法律的宣传员。“如果有法律问题可以打便民手册上的电话进行咨询”。每个月,援助中心志愿者都会走进社区开展法律援助宣传,向社区群众发放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》等法律法规宣传资料,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欠薪、工伤、社会保险等问题,一对一解答。
做政策讲解员。依托“三官一员”进站点、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站点,邀请市人大代表、律师、公证员等普法志愿者,了解民需,倾听民声,使法律援助工作更加贴近民意。通过现场咨询、以案释法、法治讲座、发放“法律援助便民手册”等形式,帮助农民工学法、懂法、守法,引导他们理性、合法表达利益诉求,推动解决欠薪问题。
畅通渠道 高效便民
“公司欠我们的钱,但一部分工友已回原籍,能不能申请援助”。贾某等37名工友因劳务工资被拖欠,到荥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寻求援助。看着申请人焦灼的神情,法律援助中心当即受理该诉求,第一时间指派援助律师。因受援人多在外地,为方便受援人,通过“郑好办—荥阳市法律援助一件事”功能帮助37名受援人全部实现援助登记申请。经过援助律师的多方奔走、调查取证,终于2024年6月,通过诉讼成功为贾某等37名受援人追回劳务工资共计1789100 元,有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
如贾某这样的例子并非少见。为更好的服务群众,荥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在“郑好办”开通了“荥阳市法律援助一件事”功能,通过线上登记、律师代申请服务,解决了农、残、妇、老、未等特殊群体现场申请困难地问题,拓展和畅通了“线上+线下”的法律服务模式,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。目前,郑好办“法律援助一件事”和河南政务服务网均已实现法律援助网上申请受理功能。自开通以来,累计网上受理案件101件,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路的目标。
优化举措 应援尽援
2024年,一起十几名饭店员工集体讨薪的案件中,法律援助值班律师通过详细了解案情,针对不同员工群体给出了劳动仲裁和诉讼两种方案,并成功帮助他们拿到了应得的报酬。在现实生活中,劳动者因种种原因,在面对工资被拖欠的问题时,经常会选择忍气吞声、妥协让步的处理方式,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开辟绿色通道。积极落实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免于申报制度,对未成年人、老年人、残疾人、农民工、军人军属等特定群体,开通绿色通道;对符合免于经济困难审查案件,做到“四个当天”(即:当天申请、当天受理、当天审查、当天指派)。
推行告知承诺制。除《法律援助法》第三十二条、第四十二条以外的所有申请类法律援助案件均采用告知承诺制受理,开通申请人经济状况大数据查询比对,基本实现法律援助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群众利益无小事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近年来,荥阳市司法局积极响应市委、市政府号召,在民生工程上下功夫、做文章。2024年,荥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489件,受援农民工489人,为农民工讨薪690万余元,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1350余人次。下一步,荥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将实行“关口前移 预防为先”的举措,常态化开展村(居)、社区和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建筑工地、重点行业等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宣传等工作,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,为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力量。